作者丨张倩茹
来源丨零壹智库
日前,蚂蚁集团成立了密态计算公司——浙江蚂蚁密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密算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数据跨云跨端低成本可信流通。
这是蚂蚁集团最新的科技商业化动作。
此前,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透露,下一个十年,蚂蚁将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聚焦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技术,开启蚂蚁科技的全新未来。
蚂蚁密算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是蚂蚁在数据要素技术领域投入上的最新动作。蚂蚁为何在此时加码数据要素技术的布局?
除了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变量是AI革命。十八个月前,ChatGPT横空出世,大模型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提升数据价值流通的需求。大模型扎根产业、提供专业可靠服务,高质量的数据是关键。
对于蚂蚁这样的科技企业而言,要抓住这个时代的趋势,一方面必须在人工智能这个前沿技术上占得一席之地。同时,又需要布局和人工智能强相关的底层基座——数据要素技术。 01
数据要素技术为何成为风口?
数据要素技术,在当下是一个巨大的确定性机会。
一方面,AI技术革命的爆发,带动了数据相关领域更加庞大的市场需求。
根据艾瑞咨询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增至2137亿元;2028年,预计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8110亿元,大模型带来的产业加成比例或将达到32.9%。
AI的背后是算力,AI和算力的共同底座,是数据。AI的本质,是通过智能算法和高效算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时代就是数据要素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时代。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1018.8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8.95%。2024年预计可达到1591.8亿元,成长空间广阔。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数据要素领域也十分重视。支持数据要素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细则,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12月,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2024年1月1日起,《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开始施行,数据资源可以作为企业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这意味着,数字资产可以入表了,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一步已经迈出。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建冬认为,从长远看,数据要素将为下一个30年的黄金发展期打开一扇战略性的大门。
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中,涵盖了数据采集、存储、加工、流通、分析、应用等全链条的技术和能力,离不开技术服务生态。
而在国内的“大厂”中,蚂蚁在数据要素技术领域布局早,且技术储备深厚。蚂蚁的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 和蚂蚁数科的蚂蚁链等产品,都处于国内市场的领先水平。蚂蚁的隐私计算和绿色计算等,基于蚂蚁多年的实战经验,技术领先。这为蚂蚁有能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服务打下了基础。 02
隐私计算,让数据“流得动”
当前,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对数据要素的挖掘和利用,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契合点。
井贤栋认为,数据要素要“用得好”,关键是“流得动”。数据要素的流通发展,已经从“水井”式的自采自用、“桶装水”式的点对点流通,快速发展为犹如“城市自来水网”的行业、区域间可信流通。要走向未来更广域的可信流通,形成综合水利工程,隐私计算是必需的“管道”技术。
这其中有三个问题必须要解:第一是安全,即通过全链路密态、实时风控确保数据安全;第二是性能,以在最大限度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让密态计算跟明文计算一样快;第三是易用性,中小企业没有高端技术人才,也能即插即用。
但数据要素的流通依然面临非常多的挑战,尤其是涉及到数据隐私安全等问题。因此,数据只有以密态形式的流通,保障存储、计算、运维、研发,直到销毁全链路的控访,才能实现有效的流转,并兼顾好安全和发展的诉求。因此,低成本的密态计算,将是数据要素流通的必经之路。
蚂蚁集团自2016年起,就重点布局隐私计算技术及规模化应用实践。在5月23日,蚂蚁公布了“密态计算”技术体系,并透露年内将发布“隐语Cloud”密态计算云服务平台。“隐语Cloud”将围绕数据流转全链路提供数据密算服务、大模型密算服务、密态数据托管、密态数据研发等服务,具有“按需获取、即开即用”特点,让中小微企业也可以低成本地获得密算服务,降低技术门槛,打开产业协作空间。
蚂蚁集团副总裁、首席安全技术官韦韬表示,未来,蚂蚁将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产品服务,推动数据跨云跨端的低成本流通,让密态计算成本低于数据流通价值的5%,推动实现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
那么,5%这个数据是怎么计算得来的?实际上,这个数字,来源于安全保险行业的多年实践。美国保险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尤其是网络安全保险。使用密态技术后,网络安全风险会显著降低。目前美国保险公司已基本采用密态技术做相关费用评估,可以实现保费控制在2%以内,整体低于7%。据悉,在金融行业,蚂蚁的密态计算成本已经低于5%。
在应用方面,蚂蚁集团的密态计算技术经历了从PoC到规模化应用的阶段,目前已经广泛落地在农村金融、公共服务、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比如,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与网商银行、蚂蚁集团联合发起的“农户秒贷”服务,发挥双方在技术、数据方面的优势,基于隐语与星绽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栈,联合搭建金融风控模型,结合网商银行大山雀风控系统,发起农户秒贷服务。
至今,超600万农户通过获得贷款额度,累计授信964亿元,其中约8成农户种植面积不到10亩。
“让数据价值流动像自来水一样即开即用”的愿景,在这个案例中有很直接的体现。
在技术探索的同时,蚂蚁坚持开放共享。目前,蚂蚁可信隐私计算的核心技术已全部开源,包括“隐语”可信隐私计算框架、“星绽”可信执行环境操作系统Occlum等。在全球范围,蚂蚁的隐私计算专利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此外,还参与制定了60多项国内外标准,其中主导了9项国际标准。推动技术开源和标准建设,蚂蚁以行业技术领军者的身份,促进隐私计算领域的迭代和进步。
大模型的到来,将进一步提升数据流通的需求,高质量的数据是大模型扎根产业,提供专业可靠服务的关键。在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促进数据安全可信流动上,密态计算技术大有可为。 03
蚂蚁的AI战略:懂技术,更接地气
从战略层面观察,数据要素技术意味着蚂蚁在2B服务能力上的持续深耕。而在2C服务上,蚂蚁提出了明确的“AI First”战略,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成,用AI重塑支付宝。
“让AI像扫码支付一样便利每个人的生活”,是蚂蚁在人工智能上的愿景。
蚂蚁是国内较早布局AI大模型的厂商,自研的蚂蚁百灵大模型已在2023年通过备案。据井贤栋介绍,蚂蚁在AI领域重点破局的是生活服务、金融理财和医疗健康三个领域。
近年来,支付宝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支付工具定位,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在人工智能布局上,经过20年发展,支付宝沉淀的丰富业务场景与数据,恰好为AI大模型提供了实际应用的场景。
支付宝连接着10亿用户与超8000万商家,拥有超400万小程序与8000种数字生活服务。同时,支付宝也早已成为多个垂类人群的聚集地,有6亿用户用支付宝看病就医,有5亿用户用支付宝日常出行,每2人中就有1人用支付宝办事。
如今,在大模型竞争白热化的局面中,大多数公司的AI产品更侧重于对话聊天、辅助办公等功能。支付宝另辟蹊径,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做普通人的“生活搭子”。
支付宝 “智能助理”,被灰测的用户只需在支付宝对话框下拉就可唤醒。围绕用户的吃、喝、行、游、办事、买票、娱乐等数十种生活场景,该功能不仅“有脑有嘴能对话”,还“有手有脚能办事”,做每个人的智能办事助理。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要查询“晚上8点之后,北京到上海的机票,价格不要超过1000元。”智能助理会根据需求,列出相应的航班信息。你只需选择其中一个航班,就可以直接进入订票页面,在线付款、完成订票。一句话就可以“让支付宝替我办事”,便捷且高效。
在金融领域,“支小宝”2.0版本已经处于对外测试阶段。新版“支小宝”就像手机里的私人理财专家,提供投资者教育、市场行情、财经资讯等个性化服务,降低金融专业服务的获得门槛。
而在医疗健康领域,蚂蚁也已经开始了探索和尝试。蚂蚁的技术支持浙江卫健委推出了全国首个AI就医助理“安诊儿”, 运用了亚运同款数字人技术,让每个患者在就诊全程都有贴心的数字陪诊员。目前,该服务已经覆盖了浙江省近百家医院,服务了超过百万人次,部分医院在接入“安诊儿”后,导诊台的问询工作量下降了50%。
这是蚂蚁在AI领域的战略选择,回到用户的实际需求,把技术放到真实的应用场景,进一步用场景来淬炼技术,把发力AI的技术战略,和拓展支付宝应用场景的业务战略结合起来。 04
小结
现在市场上很多人都在讨论“下半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膨胀期已经结束,接下来的确定性机会在哪里?哪里有增量,哪里就是蓝海,谁能先手布局,谁就能抓住新机遇。
蚂蚁的技术投入,就体现了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
回溯蚂蚁的创业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把商业创新和前沿技术密切结合,为技术找到场景,在场景中淬炼技术,形成商业和技术双轮驱动的循环。
正如井贤栋总结的那样,20年前,蚂蚁集团创立了支付宝,二维码让移动支付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日常。10年前,蚂蚁金服创立,大数据技术让再小的企业也能获得普惠金融服务。
到了数字经济时代,蚂蚁集团聚焦在AI和数据要素技术领域,前者是最具代表性和前瞻性的科技趋势之一,后者已跃升为深度智能时代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力量。
当下的蚂蚁在做两件事,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的布局,重构C端的服务场景;另一方面,通过隐私计算等关键技术的布局,成为B端更可靠、高效、安全的数字化伙伴。
这样的选择,既是源于对当下产业趋势的判断,更是扎根于技术和业务的多年投入的清醒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