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Minnie
香港奇点财经3月30日报道。据币安新闻报道,在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周三(3月29日)举行听证会后,美国证监会(SEC)主席Gary Gensler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在受访时表示,现有的证券法“涵盖了加密(货币)市场的大部分活动”,因此针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不需要额外的立法。
Gary Gensler称,他认为,只有美国证监会(受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两个委员会监督),以及美国的法院,可以定义什么是证券,而不是由各个加密货币的交易平台来界定。他在采访中重申,大多数加密货币都是证券,并表示向美国投资者出售加密货币的海外实体也需要遵守证券法。
Gary Gensler补充说,如果国会要采取(额外的)立法行动,不要破坏现有法律是很重要的。
这几年来来,一些立法者已经提交了不少法案来规范加密货币。参议员克尔Sens.Kirsten Gillibrand和怀俄明州参议员Cynthia Lummis计划在下个月重新引入立法,该立法将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控制比特币等数字资产商品的权力。Gary Gensler评价说,他认为这些立法如果被采纳,将破坏现有的证券监管。
另外,有记者对几天前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计划起诉币安(Binance)一事进行了提问。Gary Gensler拒绝透露这一计划是否属实,但他指出,CFTC此前已经对其他几件交易所提起了诉讼。
比特币合适加入投资组合之中吗?
如果不是受2022年5月稳定币崩盘的冲击,可能不少另类投资者可能仍在想着如何布局比特币。因为仅在一年之前,根据Anthony的统计,比特币实现了5年期回报11,873%,其10年期的回报更高达4,486,540%(即44865.4倍)!
比特币的历史回报如此之高,不少另类投资者纷纷唱好。一些币圈人士甚至呼吁传统资管机构、包括主权基金将比特币纳入至资产组合中。
但问题是,比特币是否值得追求入?又是否适合作为组合资产的一部分?
这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主体需要考虑的问题。
先说结论,笔者认为至少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比特币或许并不适合作为主权国家的储备资产组合的一部分,至少不能像萨尔瓦多那样把它列入国家的大权重资产。但如果是专业另类投资者,笔者的建议是可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将比特币作为组合策略的一部分;但在该组合内,建议投资者要考虑一些避险资产如黄金。
可能有读者会问,比特币波动风险这么大,为什么还值得关注?作为一个理智的另类投资者,未来该如何看待这些数字货币的波动风险呢?还有,为什么需要在组合里加入黄金元素?
笔者在这方面有过一些研究,这里仅提供几个有趣的结论,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比特币和黄金相关性并不强。世界黄金协会(WGC)曾经在2021年的一份研报中披露,黄金和比特币之间的相关性大部分时间在-0.5到0.5之间。尽管它在2020年平均为正,但两者无法持续表现为正相关或是持续负相关的倾向——因此,黄金和比特币并非替代品。这个结论也说明,同时投资黄金和比特币有可能会是一种可盈利的资产配置方案。
其次,比特币和黄金的“避险”能力截然不同。多家国际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均显示,黄金和其他风险资产相比,具有某种的“避险天堂”的功能。特别是在股灾期间,黄金往往表现更佳。
笔者利用WIND数据提供的黄金与S&P 500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在股市大幅下跌期间,黄金往往与股票呈负相关关系。这使得投资者在投资S&P 500或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之类的股票指数时,可以通过加仓黄金,取得比较好的分散投资风险的效果。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至于比特币,我们很难以说它是“避险”资产。根据WIND提供的截至2021年1月止的过往5年的数据来看,当纳斯达克的股票暴涨/跌的时候,比特币出现了同方向的暴涨/跌情形,而且幅度较纳指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比特币未能证明它是有效的“避险资产”,倒更像是一类风险加强型的资产。
例如,在2020年3月,比特币当月从高峰到低谷下跌了40%以上,最终当月重挫25%收官。这种急上急下的模式与科网股更像,而不是黄金——黄金最初在2020年3月份从高峰到低点下跌了8%,但随后迅速反弹,至当月底已经回到下跌前的水平,然后随着投资者增加对冲需求而继续上升。
又比如,比特币自2021年11月升至历史最高位68990.9美元/枚后便一路下行,至2022年9月1日下跌了近57%,期间难见像样的反弹;而黄金价格(COMEX报价)在同期仅下行了8.3%,但黄金并非一路下行,COMEX黄金价格在2022年3月还比2021年11月最高价位上涨了11.2%。
上述两个案例足以说明比特币和黄金在避险方面的不同特征。
第三,适当加仓比特币有可能提升整体收益。WGC的研究还发现,将适当的比特币添加到模拟投资组合中,有可能会增加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从它们的研究期间来看,如果在整体投资组合中配置1%至5%的比特币,会提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不过,WGC也承认,这种收益的改善,主要来自比特币价格的快速提升,而不是来自投资组合波动性的降低——而传统资管理论中,大多数投资经理将资产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分散风险。
我们看到,WGC的分析角度仍然是经典的、利用回报与风险的平衡来考查比特币与黄金在资产组合中的配置功能,对于大部分的投资者来说,这也是非常有效的组建组合的方法。但它的结论前提是专业投资者需要判断比特币在未来的价格走势中,是否会再次出现急速上升趋势。
就比特币的价格走势这一点,可能见仁见智。
WGC认为,比特币不是一个流动性十足的市场。迄今为止,比特币的供求关系、市场流动性以及它所受到的监管,均在不断演变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它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可能需要反应的不仅仅只是一项传统因素,这也导致其现阶段的价格驱动力会有别于传统投资分析。
由于WGC是代表黄金投资者的一个组织,因此对于WGC的上述这段话,我们也要辩证来看。从WGC的角度来说,或许只是希望大家在投资比特币的时候,不要忘记黄金这一传统的避险资产。
但作为专业投资者,我们需要更理性的分析。大部分另类资产的流动性均低于股票和债券,但当另类资产的价格上升时,往往却会吸引更多的流动性进场——不论房地产、珠宝、字画、还是目前的比特币,都体现出这种特征。因此,当比特币的价格上升到某一程度时,这个市场容量够大,极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流动性进场。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个道理的反映。这一点,是投资经理们需要留意的。
因此,笔者的观点是,不能简单地下定论说,在组合中增加1%-5%权重的比特币,就有机会提升该组合在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表现。不同的专业投资人对投资组合有不同的投资期限要求,同时也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比较理性的做法是,需要研究一下,在自己的组合中加入比特币之后,它是否能提升整个投资组合的夏普率(代表投资者额外所承受的每一单位风险,能获得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如果组合的预期夏普率上升了,则加入比特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反之则不然。至于如何衡量和提升夏普率,这是另一个话题,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从比特币看:非主权加密货币成储备货币需解决哪些瓶颈?
在海外虚拟资产管理行业,不少投资者热切希望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非主权加密货币有朝一日,也能获得“本位制”下的货币地位。比如在美国,多年前就有人开始猜测,比特币是否会“晋级”成为储备货币的问题。
2021年,就在Purpose推出比特币ETF前后(大约在2月13日),美国摩根溪联合创始人Anthony Pompliano在推特上要求拜登把比特币放进财政部——随后美国比特币咨询公司Bitcoin Advisory创始人Pierre Rochard在他的推特下方展示了一份资料,并回复说:“美国财政部已经持有7万枚比特币,现在美国只需国会通过法案,便可以同意财政部持有比特币。”
Pierre Rochard展示的资料真伪难辨,但有一点是真的:比特币似乎回不到当年那个吃货矿工(Laszlo Hanyecz)用1万枚数量换取两个披萨的年代了。
根据Anthony当时的统计,截至2021年2月14日,比特币的近1年的回报约3.64倍;近2年的回报是12.33倍,近5年的回报是11,873%(118.73倍);近10年的回报是4,486,540%(即44865.4倍)!
但是作为另类投资者,我们不能因为比特币的价格暴涨,就简单跟风把它奉为至宝,甚至拔高至成为储备“货币”的地步;也不能因为它被矿工用1万枚只换了2个披萨,就觉得它的价值不过如此。
加密货币能否成为储备货币?我们不妨拿它和黄金做个对比。
从全球范围来看,最重要的储备资产当属黄金。但是黄金成为当下的储备货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选择,而且几乎是全人类所有文明社会的共识。它成为储备货币,是因为有其特殊的素质特点;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看比特币是否也具备这些特点。
黄金特点之一是有真实用途。黄金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及珠宝装饰领域,高科技行业对黄金也有大量需求。世界黄金协会(WGC)曾经把黄金的需求总结为:投资(42%)、珠宝(34%)、央行储备(17%)和工业技术(7%)需求。
相比之下,比特币的用途与其底层区块链技术息息相关。目前,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正逐步应用至资产交易、物联网、档案存储、身份鉴证等领域,这类崭新科技在未来也将普及化,证明电子货币的价值。
尽管如此,与比特币本身直接相关的应用目前还较少,用户也较狭窄,而且更主要是集中于极客和极少数的另类投资者。从实用性来说,比特币的实用性还不如具备智慧合约的以太坊(这也是有人更看好以太坊的长期价值的原因)。
不过比特币的实际用途有上升的趋势,至少远远摆脱了当年换披萨的年代。它目前显然已经具备投资属性和支付属性,尽管其尚未被(诸如巴菲特这样的)传统投资家们广泛接纳成为一个投资资产类别。
加密货币不被传统投资家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监管机构——它们迄今批出的加密货币产品仍然只是针对专业投资者(Professional Investor),而其支付属性由于涉及众多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隐患,实际上一般散户仍然难以接触,因此仍需严重依赖其他第三方平台的支持,才能进行支付。
当然,随着更多的付款平台如网上汇款及付款平台PayPal开始信任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加密货币,更多允许投资者/消费者开始将其与实体货币进行兑换或是使用,比特币未来有支付领域的发展可能会令人惊讶。但至少目前,这些虚拟货币和黄金不可同日而语。
黄金特点之二是符合储备货币的有较大市值的要求,具备足够的深度。至本文截稿,Coindesk上显示的全球比特币交易均价为20304.97美元,该币的总市值约3885.7亿美元。即便比特币在2021年最高时曾经涨至近68990.9美元,其市值也超不过14000亿美元。
这对于全球储备货币来说,只是一个小儿科级别的资产。不说别的,仅中国外管局公布的2021年1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就达到32107亿美元,全球的比特币加总起来,还不够中国外储的价值大!
黄金市场则要大得多,先不谈各国的黄金储备(近4万吨),也不计算散落在民间作为珠宝的黄金储备,仅仅计算投资领域的黄金存量,便有数千亿美元。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21年1月的数据,目前全球仅仅分布于资管领域的有数据披露的黄金,其AUM就高达约3765吨(2020年11月高峰期为3915.8吨),约合2260亿美元。如果按这个比率计算,各国政府手中的黄金储备价值近22万亿美元!
即便要达到类似目前黄金的市值规模,比特币价格还要比现在的价值高出数倍——当然,从比特币过往的表现来看,这不是没有可能。事实上,如果没有2022年的市场崩盘,比特币的表现还是相当可观。
而且比特币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其存量不超过2100万币。现存的比特币因为密码丢失或储备设置损坏等原因,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币永久性退出流通市场,无形间也会令供应不断减少,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推高比特币的价格。
如果黄金价格出现下跌,到时候两者扯平的机会又大了一些。
尽管如此,比特币的价格想在目前的位置上再翻数倍,可能还要看其他的配合因素,包括替代加密币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是否会令比特币的区块链加密技术逐步失效),以及各国量宽后“收水”的程度等。
黄金特点之三是具备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平衡。在币圈和链圈,许多人只分析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安全性,却忽略了对它的便利性的分析——事实上,这两者缺一不可。
就现阶段来看,比特币的价格风险、交易风险、合规风险以及钱包的安全性,都使得它不适合成为普通大众的投资品。这也是它和黄金竞争的最薄弱一环。
试想一下,如果投资人把一个价值连城的珠宝存放在保险柜里,但是这个保险柜要求用户输入100个包含大小写、含有字母及各种特色符号的密码才允许解锁,是否会觉得很麻烦?更糟糕的是,一旦用户记不住这个密码,保险柜就锁死再也无法打开了。
比特币就是这样的一个自带保险柜的“珠宝”,由于它连实物都没有,只是一个附带两组密码的网络地址,因此一旦持有者遗失了能打开它的密匙,在现有的科技手段之下,就等于永远失去了这笔财富。
黄金较难出现这种问题。而且,知道如何进行黄金交易的人,远多于能操作比特币钱包的网民数量。
安全性和便利性这两点应该综合来看。比特币无疑在安全性方面比黄金更胜一筹。因为它不是物理货币,不存在物理损耗、被伪造、被造假或是被物理盗取等问题。比特币的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加密电子账簿,其交易信息是不可伪造、不可篡改的,而且在比特币网络之外也无法看到。即便在比特币网络上,个人所持有的比特币也是高度隐私的。
但在便利性方面,比特币远逊黄金。目前持有比特币的多是懂一些电脑科技或互联网技术的年轻人,擅长使用IT设备。他们至少读懂笔者的这篇文章觉得没问题,甚至觉得小儿科,但是对于不少缺乏这方面知识的传统投资者来说,即便有能力持有比特币,在面对网络安全隐患时,也几乎是手无缚鸡之力。
相比之下,黄金容易理解得多,它的交易、保存和支付手段也很透明成熟。特别是现代化的黄金交易和交付的步骤,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系统化体系,要转移假黄金十分困难。即便是实体的金库储存、运输和保安技术也已经十分成熟,在重重保安中盗取黄金并不容易。
黄金的特点之四价格波幅偏稳定。对于任何资产类别的投资者来说,该类资产的价格波幅与风险是息息相关的。根据WIND数据库提供的数据,从2018年2月至2021年7月,黄金的日均波幅率约为1.14%,而同期比特币的日均波幅为3.88%,是黄金的3.4倍。如果是考虑每周或是每月的波幅,这个累积的对比数值会明显。
世界黄金协会在2021年1月的一份报告中,也对比了比特币、黄金、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的市场波动指标,其结果与笔者根据WIND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差不多。黄金的波幅最低,纳指和标普次之,比特币的波幅最大,是黄金的3倍多。
只看波幅可能还不够,黄金协会提供的过去两年按周计算的VaR风险值模型显示,比特币的风险值是黄金的5倍。即过去两年内,投资者如果投1万美元的钱在比特币上,有可能每周会有5%的机会出现至少1382美元的亏损——相比之下,投资黄金的亏损只有291美元,投资纳指的亏损是382美元,投资标普的亏损是306美元。由于VaR 没有考虑尾部风险,因此从实际角度,比特币的风险大概率会比黄金更高。
黄金市场的特点之五是市场流动性强。毫无疑问,黄金在市场集中度远远低于比特币。如果计及散户手中的实物黄金,黄金在全球的分布会更广泛。此外,从黄金的生产和供应来看,也远较比特币更加多元化。
比特币的生产和供应,目前只能通过“挖矿”进行,而全球的矿场正出现一定程度的集中化倾向,这将会令比特币的供应更进一步趋于集中。对此,另类投资者要保持一定的警惕。
如果比特币的供应越来越集中于少数机构手中,而流通中的比特币也越来越集中于一些大型机构手中,这将对比特币的流动性造成潜在的风险,不排除将会对价格造成直接的影响。
从上述几项指标对比来看,比特币在现阶段要成为一种本位制的“货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大宗交易,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
一、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三大巨变
(一)大宗商品定价模式的重大变革
目前,全世界每年被生产和消费的大宗商品价值大约15万亿美元。原来垂直一体化的机构协商定价,正转变为由专业贸易商主导的效率不断提升的市场定价模式。
与此相对应的变革很多:原来由少量生产商在固定区域的生产,正转变为众多生产商在多个区域的生产;原来稳定的无弹性的市场,正变成动荡的、弹性十足的市场;原来有限的交易模式,正转变成活跃的、永远在线的交易模式……这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供应链越来越复杂,对市场参与者提出了挑战。
(二)中印需求引发大宗商品市场的供需变化
大宗商品市场第二个大的结构变化则是中国的工业崛起和印度市场的发展,它们共同推动“南南贸易”的增长,得形势对商品生产商越来越有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的生产商试图利用现货合约,通过与有管理价格风险能力的贸易商建立紧密合作来降低市场的风险,以避免维持较高的库存水平。
(三)供应链金融成为大宗商品发展关键
随着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形成,以及中国成为大宗商品市场最大的参与者,中国的贸易公司对于短期贸易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和中国市场能够供给的服务出现缺口,供需矛盾正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小贸易公司面临的供应链融资难题越来越突出。
二、破解中小贸易商面临的供应链金融问题
上述三个转变,会给中国的中小型贸易商的供应链金融带来哪些挑战呢?
第一,需要解决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它实际上是商业信用问题。要从之前的以企业为主的系统转变为主体+交易系统体系,特别是交易系统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为此,需要解决贸易型企业的大通量营业额和银行业低而慢的授信额度间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有赖高科技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具体而言,需实现多层次的“在线”科技:(1)是可视化。即底层的资产的数字化,使实体货物的全流程可视化;(2)是可控。通过对实物资产的确权,解决多方抵押,货不对办等货权不吻合的情况,避免出现异常时货物不能处置的问题;(3)是解决可信问题,这也是最核心的、最难的问题。大宗商品进口涉及海运、港口、堆场、仓储、物流、采购方、资方、货代、资信审查机构、质检机构、税务、法务、保险、拍卖、海关等诸多环节和角色,如果平台很难做到中立第三方,则难以取得广泛的认同和信任。
第三,供应链金融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做供应链金融必须具备行业理解能力,包括产业的分布、运营、交易、各类供需、各种影响因素等等。相关产业信息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变化,只有开放兼容的供应链金融才有可能完成上述目标。
三、巧用区块链、物联网解决供应链金融难题
我们认为,基于可信仓单解决方案,以“区块链”及“物联网”为技术基础,联合生产型企业、贸易商、交易所、仓储机构、银行、行业协会、在线仲裁机构等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参与方,构建大宗商品领域的可信联盟链,是破局之法。
通过追踪、记录大宗商品仓单的物流、库存、交易、融资等全周期数据,确保仓单数据真实有效且不可篡改,可以解决大宗商品行业因信息化发展不均衡而导致的仓单数据流转不畅、仓单数据造假等行业问题。
具体操作中需要关注以下关键环节:
(一)仓单数据可信采集
目前仓储管理和作业大多采用人工操作方式,业务数据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的验证机制。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仓储管理及作业流程及数据第一时间同步至区块链,确保源头数据的真实性。且一旦数据上链,所有数据将无法篡改。
(二)仓单融资相关数据的可信存证与共享
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和信任问题。为此,可以通过区块链去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加密技术,以实现仓单数据存证和仓单数据共享。
(三)仓单数据溯源
区块链仓单利用加密及分布式存储技术,使仓单数据不可篡改。 且区块链中存储的数据天然具有时序性,每次数据变更均会产生一条新的记录和与之相对的唯一哈希值,并打上时间戳,放在区块的末端,使每次变动都将在区块链上留下记录。
(四)多方共识与多方背书
区块链仓单由各个参与方通过区块链共识机制共同记录和维护。区块链共识机制可保证仓单数据在各个参与节点的数据一致性及真实性,杜绝单一节点的仓单数据造假行为。此外,背书节点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对上链的仓单数据进行校验和链上背书,以保证业务数据的真实,确保上链数据的合法性,为仓单数据提供进一步的信用保证。
通过基于区块链协同网络构建新的连接方式和协同方式,整体上可以降低沟通成本和信任成本,提升互信能力。
四、用区块链构建供应链金融体系给各方带来的影响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采购商/资金需求方、进口代采商/资金方、港口、堆场、货代、风险管理方等相关方的业务协同体系。该体系通过全流程的可信单据、放货指令控制等手段,把控可能产生的风险,建立各参与方规范互信的流通环境,解决贸易流通中风险不可控、信任成本高的问题,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实现资金需求企业和资金方的迅速对接。
这一协同体系对各方作用介绍如下:
代采机构:代采方集中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解决品类单一、降低成本、获取客户等问题。而最为核心的其实是业务能力问题,也就是风控能力不足,而平台正好解决这个问题。
采购方:采购商的主要挑战在于获取质优价廉的代采机构,该平台正好可以解决代采机构的资金安全问题,为采购商提供相对低成本的贷款,利用多方联合控货等手段解决代采商跳单风险,打消采购商的顾虑。
货代/运输:货代和运输作为平台的合作伙伴进入系统,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不断筛选优质的货代和运输服务商,由此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客户和业务增量。
港口/仓库: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来激活它们的存量客户。通过可信认证、智能化改造和联合控货,仓库可以加入更大的产业链条中,获得额外的增值服务。
供应链科技平台中的各个角色布置区块链一体机节点后,将共同制定平台业务规则,相互印证业务数据,共同监控业务安全性。客户进入平台后将会按其需求,被引流到各角色节点,对接业务。
供应链科技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手段,消除进口代采业务中的信息差和不信任,平台业务通过采购商、代采商、货代、港口堆场四方角色构建大商通平台联盟链,实现六层信任机制:创世信任、基础信任、共识信任、输入信任、治理信任、可验证信任。具体分析如下:
1、创世信任,是联盟相关方共同配置并构建创世区块来建立初始信任。
2、基础信任,是对区块链联盟方的主体信任,它以密码学的安全信任作为信任基础。
3、共识信任,是基于共识协议的安全性、共识节点的签名、以及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来建立的区块链共识信任。
4、输入信任,是基于非对称密码学的交易签名机制、私钥的可信管理,传递交易不可伪造的输入信任。
5、治理信任,是通过联盟参与方多重签名机制实现的、由链上治理建立的治理信任。
6、可验证信任,是指区块链网络提供的简单支付验证能力,它可以快速且有效地验证链式结构、账户状态、交易结果、存储数据的安全可信。
通过上述六层信任机制的建立,共同建立大宗商品联盟的高度可信任的交易环节,我们可以实现交易过程中的合同、单据等尤其是放货指令信息的可信操作。
区块链赋能3D打印助力可信制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制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国家与社会的需求,需要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来进行升级。2015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在此之后,在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造业不断地向智能制造过渡。
一、3D打印面临的挑战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又称3D打印)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分支,在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对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增材制造技术正在带动全球开始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虽然增材制造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目前它仍存在许多问题。众所周知,工业制造开始于一张图纸,而如何保证产品图纸的合法性与规范性,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这一问题,究其源头,其实是整个制造流程无法被完全信任。特别是随着增材制造的大规模使用,各种各样的信任问题也纷至沓来,比如:假冒伪劣的零部件充斥市场,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滥用也日益猖獗,甚至黑客可以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修改设计图样,从而造成严重的事故。
近年来就有研究小组研究黑客入侵3D打印机的可能性。在一次代号为Dr0wned的模拟行动中,研究人员并没有直接攻击无人机本身,而是利用修改3D打印数字文件的方式,摧毁了一台无人机。研究人员采用的方法是:在无人机螺旋桨的3D图纸中植入了一个肉眼无法观测到的缺陷,致使无人机在高速飞行状态下,螺旋桨无法满足受力要求,最后导致价值数千美元的无人机在短时间内坠毁。
事实上,增材制造零件图纸的真实性、可靠性、唯一性以及版权的相关权益在现阶段仍无法得到足够的保护。“只要有智能手机,任何人都可以扫描一个对象,并创建一个CAD文件呈现出完整的商标图案。”商标律师Lindsay Rothrock在接受Design News的采访时这样说。可见,如果连商标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更何况一个零件呢?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在增材制造中使用防伪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很多科研团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如InfraTrac公司开发的化学指纹技术、纽约大学开发的个性缺陷植入技术等。而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出现的热门技术,更是备受期待,有望进一步营造可信的生产环境,更好地应对伪造和侵权等问题。
作为一项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提供了有效的共享信息方式和防篡改的数据储存空间。区块链中的块结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区块头和区块体。区块体负责保护各种交易信息;区块头保存着上一区块的哈希值、本区块的哈希值和时间戳等。上一区块的哈希值成为串联每个区块的“链条”,保证区块的顺序不可篡改。
二、用区块链技术管理3D打印
为了探索如何使用区块链来提高增材制造过程的防伪能力,我们利用一个区块链网络来对3D打印过程进行管理。这个示范平台覆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部分:设计环节、制造环节、后处理环节和交付环节(如图1)。
图1. 基于区块链构架可信制造流程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访问www.3dptrust.com进行体验)
(一)设计环节
首先在设计环节,经过系统认证的设计人员可以使用设计软件进行零件绘图,图纸经过设计者私钥签名后上传至整个区块链网络中,将时间戳、设计软件版本等信息同步保存至链上。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作为一个分类账存储器将数据分发到多个组织和部门,利用这种方式记录所有状态,并且及时跟踪链上图纸文件和相关信息。上链后的图纸都拥有一枚独特的不可分割的通证(Non-Fungible Token,NFT,案例可参阅图2),当有人需要图纸文件时可以通过购买(或租赁)文件对应的通证来实现物权的转移。物权转移后就可以获得图纸文件的使用权并进行打印。
图2. 3D模型和链上的一枚NFT进行了绑定。
(二)制造环节在制造环节中,区块链以一种极其可靠、有效的防篡改方式,将分布于不同部门的各个制造节点多方互联起来。把整个3D打印过程都精确地记录上链,包括不同的打印方法、打印参数、机器型号和工艺参数等。整个打印过程中,所有数据都可以存储在区块中,这样就可以按阶段跟踪整个打印过程。在这个阶段中,区块链已经不止是一个文件储存器,而是提供了一种机制来捕获制造过程数据的数字指纹,保护这些数据集不被修改,同时允许传播部分信息,模糊处理隐私信息,让访问者从制造流程中获得开放的历史记录和数据并对其后续的使用进行监视。
(三)后处理环节
在后处理环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要对打印成型的产品进行测试。在这一阶段,区块链可以处理检测设备提交的测试数据,以维护目标产品的历史记录。打印好的产品必须经过检测以保证符合技术标准和客户需求。
(四)交付环节
在最后的交付阶段,已经包含了之前的所有信息,在这一阶段,区块链提供了一种可以追踪产品的设计、制造和分发的机制。
最后产品被交付到用户手中,用户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设备扫描产品上唯一的身份码追溯产品设计,制造和检测中的全部公开信息。每一个新打印的产品也会在链上生成一枚对应的通证,成为产品实体的唯一数字孪生。后续产品实物的所属权转移也会在链上进行确权。
区块链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有望在增材制造领域大有作为。随着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断融合,增材制造的供应链信息将逐渐在多个参与方之间实现共享,并且能够实时监控制造中的所有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与区块链结合的增材制造会以一种更加完善、更加可信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也会为今后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元宇宙地产案例分析:Decentraland 和The Sandbox的区别?
对于那些执着于元宇宙房地产的投资人来说,学会做个谨慎的投资者很重要。在海外,投资者通过两种途径参与虚拟地块市场。其一,就是官方卖地,投资者可在某个元宇宙地产公司的官方网页或指定网站买地,如果获得白名单(whitelist),更有可以优惠价格买入土地;这类似于股权投资的一级市场。其二,投资者可到OpenSea等NFT平台,买入或卖出地块,这些平台多数有更多选择,这类似于股票市场的“二手市场”。
谈到二手市场,不得不提到两个在这方面目前处于海外领先地位的“土地供应商”Decentraland 和The Sandbox。截至本书出版,Decentraland 和 Sandbox仍处于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元宇宙地块提供商之列。作为元宇宙的虚拟地产投资客,需要了解的是:这两者有何区别?
一、地块总数与对应的代币
首先,这两个供应商的资源总量和类型不同:Decentraland拥有90,601块土地,分为单个地块、庄园(多个地块)、区(主题相似的地块)和广场(不可交易的社区所有地块)。这些去中心化土地涉及三种代币:MANA、WEAR和LAND。其中MANA代币也是 Decentraland 的游戏内加密货币,也是平台的加密货币。
The Sandbox拥有的虚拟地块总量为166464块土地,分为庄园(属于1个玩家)或区(属于2个或2个以上的玩家)。
二、需要用到的代币的不同
Decentraland 使用的代币是MANA,它是一种ERC-20 代币,允许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购买或交易 LAND 并支付商品和服务费用。总供应量为 21.9 亿个。
The Sandbox 平台则有四类用户,分别是玩家、创作者、策展人和土地所有者。在沙盒元宇宙中,有六种不同的代币(Token)。为了在用户之间构建一个封闭的经济,所有用户都将依赖于4种特定于用户的代币(user-specific tokens)——SAND(沙币)、ASSET(资产币)、LAND(土地币)和GAME(游戏币),其余2个代币,GEM 和 CATALYST则另有他用。
SAND 是建立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的ERC-20代币。它是The Sandbox (沙盒)生态系统里主要的实用代币和货币。它也是治理代币。因此,SAND将用于The Sandbox 市场上的 LAND (“土地”)和ASSET(“资产”)等非同质化代币(NFTs)的交易,它也可以用于所有的交易和游戏内互动。
LAND (土地)是 The Sandbox 元宇宙中的数字化房地产。 游戏设计师可使用 LAND 建立和发布数字体验,例如游戏或立体模型,并在其中添加各种 ASSET (资产)土地代币代表的是一种数字地块资产,它是NFT,因此每一块都是不可替代的。
ASSET (资产)指的是 The Sandbox 中的体素资产,旨在为体验提供内容的实体,例如游戏里的车辆、动物、结构和其他资产物品等。如在 LAND 上设计的游戏。它们也可以是收藏品,可以被货币化和交易。根据 ERC-1155 智能合约,当这些 ASSET 被上传到 The Sandbox 市场时,它们会被转换为非同质化代币 (NFT)。
GAME(游戏代币)则通过与其他代币结合参与游戏编程,创建交互式体验。玩家想在沙盒中活跃,必须把游戏币与土地币相结使用。以上四种数字代币都有规定的数字规模。
三、供应商组织形式不同
Decentraland基金会由Esteban Ordano和Ariel Meilich于2015年创立。Decentraland基金会是开发Decentraland软件的组织。它是第一个创造了一个可行的概念验证的公司。Decentraland的治理体系也采用去中心化的模式,其先后成立Decentraland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和Decentraland基金会。
Decentraland DAO是链上组织,负责控制核心智能合约的更新、维护与升级。MANA代币的持有人可以通过DAO投票来批准智能合约的任何改变。此外,Decentraland DAO拥有关键资产,包括Decentraland的公共道路和广场。而DAO也是行权合约的受益者,这份合约未来十年计划释放2.22亿的MANA代币。
Decentraland基金会是独立主体,独立于Decentraland创始团队,它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内容团队,同时处理一些DAO无法解决的问题。Decentraland基金会持有Decentraland知识产权、商标、Web域名,开源代码库、社交媒体账号、以及DAO因为缺乏法律支持而无法拥有的所有其他资产。
The Sandbox仍然是一家传统组织形态的公司。
三、供应商发展历程不同
Decentraland和Sandbox这两个平台还有一个主要区别是成立时间的长短。Decentraland是两者中较老的一个,也是3D区块链Metaverse的先驱。
Decentraland基金会于2017年举行了首次代币发行(ICO),筹集了86206 ETH(当时约值2600万美元),以资助Decentraland的发展。Decentraland得到了不少知名公司的资金支持。这些公司包括FBG Capital、CoinFund和Digital Currency Group,甚至是韩国 (SK) 政府。
例如在2021年5月12日,由前 Decentraland CEO 创建的 Big Time Studio 宣布完成 2100 万美元融资。融资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1030 万美元就由 FBG Capital 领投。
此外,Decentraland还与Cyberpunk、Polygon、Samsung(三星集团)合作。例如在2022年1月10日,三星在Decentraland开设了第一家元宇宙商店。该虚拟商店被称为三星837X,以三星位于纽约市华盛顿街837号的旗舰店为蓝本。
The Sandbox在2019年筹集了201万美元的现金和加密货币,用于资助The Sandbox的开发。2021年11月,软银(SoftBank)领投了The Sandbox 9300万美元。
日本软银(SoftBank)是The Sandbox最大的支持者之一。它是一家日本跨国集团控股公司,总部位于东京港区,专注于投资管理。主要投资于技术、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公司之一,一直是优步(Uber)、WeWork和Slack等其他公司的支持者。
目前Sandbox还没有完全向公众发布,只有一个公开的Alpha版本。Sandbox Metaverse的alpha版本于2021年11月29日面向公众推出,但之后没有更多的更新,《The Sandbox》的最初手机游戏仍然是《The Sandbox Evolution》。
四、产品品质的对比
Sandbox和Decentraland都有自己的游戏粉丝。从画质来说,The Sandbox目前拥有比Decentraland更优质的图像画面。但是,用户必须下载一个windows应用程序才能访问沙盒。
作为DAO,Decentraland则不同,它允许点对点的通信,并且保证不会以任何方式让用户正在讨论的内容或其他隐私被读取,包括Decentraland服务器本身。
五、元宇宙地产与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
除了上述差异之外,投资者们需要留意不同的交易场所对这两种地块的接受程度不同。目前元宇宙地块都可以使用中心化交易所,如Coinbase, eToro和Gemini轻松购买MANA。但如果想购买SAND,最好的地方是Gemini,因为SAND目前还不能通过Coinbase购买。
用户也可以使用许多流行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购买MANA和SAND。MANA token和SAND token都是以太坊ERC-20 token。投资者可以使用ETH或其他流行的ERC-20代币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轻松地交换到这些代币。和这些代币相关的流行去中心化交易所包括Uniswap、Metamask Swap和Sushiswap等。
随着元宇宙地产经济的发展,虚拟买地也出现了按揭服务。美国元宇宙技术公司TerraZero Technologies已经宣布,它批出了全球第一宗“元宇宙房地产抵押贷款”,让客户能在Decentraland购买虚拟房地产。
元宇宙地产热潮:虚拟资产布局还是骗局?
谈及元宇宙,目前人们似乎还是以概念和愿景居多,不过“元宇宙地产”却不一样,它已经有价有市,有实际的案例,并且火爆全球。根据RubyHome在2022年8月5日发布的一份名为《Metaverse Real Estate Statistics (2022)》的报告,全球十大虚拟世界平台自成立以来,已经产生了19亿美元的“房地产”销售额。
一、元宇宙地产热潮
从微观来看,目前全球虚拟房地产交投源自最活跃的两个虚拟地块的供应平台:The Sandbox和Decentraland。
The Sandbox是一款面向手机(iOS和Android)和微软的沙盒游戏,由游戏工作室Pixowl开发,于2012年5月15日发布。它于2015年6月29日在Steam上面向PC发行。该品牌于2018年被Animoca Brands收购,其名称用于2021年11月29日推出的一款基于区块链的3D开放世界游戏。这款游戏之所以被命名为“沙盒”,是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创造自己的非线性玩法的工具,这种游戏模式通常被称为“沙盒模式”。
目前,The Sandbox内分成166464个虚拟地块,它们可以被分为庄园(属于一人玩家)或区(可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玩家)。这款沙盒游戏有四种类型的玩家代币:沙、资产、游戏和土地。
Decentraland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分散式3D虚拟现实平台;它于2020年2月向公众开放,由非营利性的Decentraland基金会监督。Decentraland由阿根廷人Ari Meilich和Esteban Ordano创办。目前,Decentraland内分成90,601块虚拟地块。这些地块分为单个地块、庄园(多个地块)、区(主题相似的地块)和广场(不可交易的社区所有地块)。
2021年11月23日, Decentraland 宣布,旗下的一块虚拟土地以价值逾 240万美元成交。而Decentraland 世界中的黄金地段也被 Tokens.com 的子公司Metaverse Group 以 618,000 MANA(按当时美元价格,价值约2,428,740美元)的价格拍下。其打算与 Decentraland 合作,以时装秀和商业地产为主题,开发元宇宙房地产。
MANA代币是 Decentraland 的游戏内的加密货币,是一种ERC-20 协议代币,允许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购买或交易虚拟地块并支付商品和服务费用。总供应量约为 21.9 亿个。
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的买家Metaverse Group不是Facebook的母公司——Facebook 母公司全称是“Meta Platforms, Inc.”(Nasdaq: META)——它是上市公司Tokens.com (OTCQB: SMURF) 的子公司,专门投资与元宇宙、区块链游戏和 NFT 相关的 Web3 加密资产和业务。
在Metaverse Group之后,投资公司Republic Realm也不甘落后,于2021年11月30日豪掷430万美元购入The Sandbox一块虚拟土地,打破了Metaverse Group 创下的纪录。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Republic Realm表示,它在 19 个虚拟世界中拥有2,500块虚拟土地,其中有两个专注于虚拟房地产的特定投资工具,包括一个购物中心、一个由100个虚拟住宅组成的社区和一个私人岛屿。Republic Realm对外宣称自己是元宇宙和NFT领域投资的领导者。
虚拟地块交易同样也吸引了香港富豪的注意力。根据香港媒体的报道,香港新世界(0017.HK)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志刚投资了区块链沙盒游戏The Sandbox,并获得其中一块最大的虚拟土地。报道引述郑志刚的话说,其投资的虚拟世界将包括一个“创新中心”,展示大湾区创业公司的商业成功。在这个虚拟世界内,将会有包括香港基因和诊断检测商、物流独角兽公司、以及知名手机配件品牌公司等在内的10家企业入驻,它们均与新世界发展和郑志刚旗下Venture capital firm有合作伙伴关系。
二、元宇宙地产或是个巨大的泡沫
虽然元宇宙和它的虚拟地块经济在2021年赚足了眼球,但是进入2022年,这个市场已经出现疲态。
BubyHome的报告显示,进入2022年,元宇宙地块的价格出现了重大调整,特别是经历2022年5月的全球稳定币崩盘危机后,更是价量齐跌。
例如,2022年2月的地块均价为16,300美元,但到2022年6月,已经跌至3,300美元,跌幅接近 80%。虚拟地块的交投在2021年11月为2.29亿美元,但到2022年6月,已经跌至800万美元,缩水97%。地块的总销量也从2021年11月的16,000块骤降至6月的2,000,暴跌88%。
不少投资界名人对于这些虚拟地块的评价也非常尖锐。
“最糟糕的是人们在这些地方购买房地产,这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事情。”在YouTube上的加密货币频道栏目Altcoin Daily中谈及购买元宇宙虚拟财产的可行性时,亿万富翁、专业投资者Mark Cuban如此不屑地说道。
Mark Cuban是一位美国亿万富翁企业家,在2020年福布斯400强榜单中排名第177位。他是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达拉斯小牛队职业篮球队的老板,也是2929 Entertainment的共同所有人。
从理论上讲,赋予虚拟世界土地价值的,同样也是现实生活中物理房地产的两个相同原则:稀缺性和位置。然而,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原则不适用于元宇宙,因为你不能人为地为元宇宙引入稀缺性。
Cuban正是抱着这种想法。他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元宇宙房地产甚至不如URL或ENS,因为你可以创建无限量的元宇宙房地产。”他所提到的URL或ENS,是用作可读加密钱包地址的以太坊命名服务域,这也已经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Cuban所说的无限量的元宇宙地块,指的是就整个元宇宙产业而言,但是就每个建议在区块链基础上的虚拟世界平台来说,其地块的总数量从理论上还是有限的,每个地块代币(NFT)都有对应的“坐标”,就像现实世界的地块一样。将两个或更多相邻的地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庄园。“业主”可以将他们的土地开发成 VR 世界、叠加用户体验、构建交互、叠加对象等。
美国钢铁侠富豪、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对元宇宙的价值也持否认态度。“我不认为Web 3.0是真实的,它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营销流行语,而不是现实。展望未来10年、20年或30年后的样子已经足够了,要想象2051年的情况听起来太超前了!”他在推特上发文说。(“I’m not suggesting web3 is real — seems more like a marketing buzzword than reality right now — just wondering what the future will be like in 10, 20 or 30 years. 2051 sounds crazy futuristic!”)
三、Web 3.0未必促进元宇宙地产
在中国,不少行业研究员认为元宇宙与Web 3.0将会相互促进。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再商榷。
(一)元宇宙和Web 3.0均还只是一种理想
坦率地说。迄今为止,元宇宙仍然是给外界一种“模糊”且具“投机”性质的一个概念。因为它还没有真正成形。虽然不少科技专家和互联网公司都在推动这一理念的发展(包括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在各种场合推销他的“元宇宙”,以及腾讯的马化腾提出的“全真互联网”理念),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离实现这个愿景还有很长距离。
要实现元宇宙,不仅需要每个人的充分投入和参与,还需要有监管部门的放行、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各种硬件设备和配套系统的无缝衔接,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元宇宙会包含不同时期的技术努力,并汇合各行业的知识精华,如果诚如设计者们所设想,那它应该是一个没有尽头而只有不断变化的一个虚拟现实目标。
就本文来说,我们不否认Web 3.0作为元宇宙的基础网络元素之一,有希望促进元宇宙虚拟地块的发展——这在过去一年已经得到验证,但我们很难想象,在元宇宙还远没有成形的情况下,那些虚拟房地产的价值能够获得长期认可并持续高涨。
更何况,与元宇宙同样受到热捧的Web 3.0,迄今也只是一种设想——要实现这种区块链为基础的去中心化网络,其难度和需要取得的共识可能比元宇宙要更大。
(二)Web 3.0或对元宇宙地产提出去中心化要求
对元宇宙地产来说,比较尴尬的是,最早提出并支持Web 3.0的,是加密货币机构的创办人及他的拥趸们。他们认为,去中心化的网络,不受大公司控制的加密网络,才是真正的下一代网络。如果照这种思路,建立在Web 3.0上的元宇宙地产也有可能应该参考比特币那样实施去中心化管理。
然而,现实却是令人疑惑的。目前,Decentraland是由去中化组织(DAO)运行的,而The Sandbox不是。但值得注意且有趣的是,The Sandbox似乎比它的竞争对手拥有更详细和具体的未来计划。这可能是由一个在游戏行业有经验的中央权威而不是一个DAO来管理的好处。
这就产生了一些令人疑惑的矛盾:元宇宙的地块如果要符合Web 3.0的发展,可能会在发展与规划方面要落后于元宇宙自己原先的发展预期,而且如果想要创造一个交投活跃的市场,区块链的交易确认机制有可能会拖元宇宙地块交易的后腿。
还有一个棘手问题。让Web 3.0的粉丝们恼火的是,推特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 Jack Dorsey)暗示元宇宙已经处于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的控制之下,这家公司是Facebook的早期支持者,也是Web 3.0的倡导者。
Web 3.0的原教旨支持者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第三代互联网的力量最终能掌握在网民手中,而不是风投们手中。这些Web 3.0的倡导者认为,去中心化对于防止权力和资源掌握在少数公司或少数投资者手上来说太重要了。
对于Web 3.0的原教旨主义者和风投资本的较量,目前谁也无法判断哪一方会胜出,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种争论之下,对元宇宙地块的价值偏好难免会处于摇摆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元宇宙房地产这一虚拟资产面临上述种种问题和疑虑,但仍有不少投资者前仆后继地想加入其中。根据RubyHome的预测,从2022年到2026年,数字房地产市场预计将增加53.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1.74%,考虑到近期市场的降温,RubyHome认为不排除实际情况会比预期有所缓和。
或许,对于参与元宇宙地块交易的人来说,Web 3.0并非他们关注重点,通过虚拟资产投资实现当下的资产配置才是。
元宇宙应用探例:离不开现实的虚拟现实
元宇宙是当下最具科技兴奋点的领域,但笔者认为,正如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首先是借助传统金融市场而声名鹊起,元宇宙要发力,也首先必须借助现实的力量,才能成就更伟大的“虚拟现实”。
本文以元宇宙与旅游业结合为切入点,看如何利用元宇宙激活人们去景区游玩的热情。
一、现实与想象中的元宇宙
在电影《头号玩家》中,虚拟游戏“绿洲”炫目而丰富,对应的则是衰败、无聊和苦闷的现实世界;《黑客帝国》系列则更进一步,“矩阵”打造人人安居乐业的幻想空间,而真正的现实则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巨大培养皿。
元宇宙目前仅仅是一个概念,即便要实现电影中的想象,也需要AR\VR\MR、数字孪生、区块链和AI(人工智能)等技术极为跨越式的发展。
也就是说,现实和元宇宙尚远未到达针锋相对、正面对决的地步。今天,我们更应寻找两者结合的可能。
二、元宇宙率与元宇宙+概念的提出
虽然目前科技和投资领域对于元宇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究其本质,还是在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虚拟空间。接下来的问题是,具体如何实现元宇宙?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元宇宙实现产业突破?
复旦大学邓建国教授提出 “元宇宙率”的概念:只要有了超越现实的想象,那就拥有了元宇宙率,不同的技术使得这一比率不断升高,但是纯粹的元宇宙,就像是远方的地平线,我们只能接近,却无法到达。
反过来说,并非只有高率元宇宙才可以实现应用,低率元宇宙一样可以。每个时代的行业都可以和那个时代比率的元宇宙相配合,产生出比时代超前半步的产品。
这就够了。
这也就是元宇宙+,产业与相适比率元宇宙的融合。
三、用元宇宙+实现线下文旅的突破
凭借元宇宙+的理念,我们也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线下文旅的有所作为。
我们以苏州文旅的现状为例来解释。苏州旅游资源不像北京和杭州,有故宫和西湖这样的核心景区。它的各大园林相对比较零散,无法串联出一个核心来,所以也就难以形成一个故事线。
这就需要规划者主动设计、提供一个故事线来串联起整体旅游设计,可以借助“城市戏剧”对目前的困境进行突破。所谓的“城市戏剧”,是将整个苏州古城作为一个沉浸式的大舞台。游客在来到苏州前,收到一份请柬,提示他在三天的苏州游中将会发生怎样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吴越争霸,可以是唐寅风流,可以是征明之叹,可以是虎丘清雅,也可以是民国风雅,甚至可以是将以上元素串联起来的《姑苏两千年》。
每一位特邀来宾都会是这个戏剧故事的沉浸式参与者。
城市戏剧的故事需要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打造,这些故事线可以更换、扩充、轮替上阵,形成城市戏剧矩阵,把江南文化具象化。令游客参与到一个以现实城市为舞台的大型真人版游戏。
在推行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城市的文旅资源技术性整合?每一个城市戏剧背后都是厚厚的一本书,倘若没有处理就抛给游客,没有人会有耐心读完设定的文字,更遑论明确自己的角色并融入故事中,获得良好的沉浸式互动体验。
为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超越文字的媒介做这样的统合工作。
这就是——元宇宙。
我们需要制作一个以整体故事设定为基础、“游客-系统-现实”三者互动的数字平台。在此,元宇宙对于城市戏剧的加成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实现数字苏州和现实苏州的深度融合。每个文旅景点都是这个元宇宙苏州的节点,串联起来后成为一条条的文旅路线。这些节点的通过方式,就是现实中获得答案。“元宇宙苏州”实际上是一个任务分发平台,引导游客到现实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其二,提供沉浸式角色设定和互动平台。通过“元宇宙苏州”,游客事先了解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并通过线上游戏,完成文旅景点的线下任务,并在线上实现与其他的游客的互动。
其三,实现统合旅游资源并为之赋能。在传统意义上,佘山再怎样努力,还是比不上黄山,巢湖也无法和西湖比肩。但是有了元宇宙加成之后,景点可以成为元宇宙下的一个具象行动点,哪怕是一个土坡,当有了在线任务的加持后,也会变得十分有“玩点”。这种元宇宙+文旅特别适合两类地区:一类是苏州这样散、多、小景点,缺乏主线的;一类是禀赋一般,缺乏内容的。
总的来说,通过元宇宙+文旅,相当于在虚拟空间中盘活现有景点,以参与游戏的方式实现文旅路线的串联。
那么,实现城市文旅元宇宙+化的真正痛点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不是技术,而是内容,越精彩的内容越能吸引游客。
说到底,元宇宙+文旅的护城河是内容创作,线下文旅实景怎样和元宇宙空间互动,主线剧情和支线彩蛋怎样配合,这些需要集合文旅、戏剧、游戏等领域的原创专家进行系统制定。
元宇宙+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互联网+,而是有着自己的灵魂,有着更多可能的叙事空间。它,需要一个优秀的叙事者。
DeFi与传统金融结合的实例:去中心化保险诞生
2021年3月3日,全球第二大保险经纪公司Aon公布,将会与保险技术领域的创新公司Nayms一起,试用以太坊公有链开拓保险业务。其设想是利用加密货币,为投保人提供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保险业务,以防止由于黑客或软件问题对投保人的数字货币造成损失。
从媒体公布的信息来看,参与该项目的还有专门从事数字资产保险的百慕大保险公司Relm Insurance,以及风险负债自动配对服务商Teller Finance——根据企查查的数据,Teller Finance是美国一个去中心化借贷平台,公司拥有允许开发者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创建无担保借贷市场的协议“Teller Protocol”,可与中心化数据提供商和信用机构互操作,并计算贷款的消费者信用风险。
鉴于Aon在全球保险业的地位,以及Teller Finance的企业性质,人们不难发现,这次合作恰好说明加密货币行业与传统金融业务正在加速融合。
一、Nayms的取名与保险业的DAO组织
就保险业领域来说,Nayms还是一家新创公司,不过它的名字来源则颇有讲究。“Nayms”这个名字来自英国最大保险辛迪加LLOYD’S(中文称为“劳合社”)。
劳合社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保险经纪集团,在集团内部,真正的保单承保人(Actual Underwriter)的英文名称叫“名人”(英文为:Name)。而Nayms公司正是取了这个Name的发音,与劳合社的承保人产生协音,Nayms希望与劳合社产生协同效应的目的不言而喻。
劳合社早在300多年前就诞生于英国伦敦,它和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有限公司类型的保险公司不同,它是全球最为知名的“特殊保险与再保险市场”的玩家。它是基于英国《1871年劳合社法案》以及后续议会法案成立,其宗旨是为其会员(members)提供保险交易平台。
它的运作模式也很特别:劳合社的会员需要通过组合形成承保主体,这个承保主体称为劳合社辛迪加(syndicates),这些辛迪加会共同承担保单风险(也可以说是大家一起分担某个保单的风险)。
在上述特别的业务模式之下,劳合社作为整个集团本身并不承接保单风险,所有的风险都是由其平台上的会员所承保。根据监管机构的授权,劳合社可以对其会员和相关运营主体行使部分市场管理、运行和监管职能——读者会发现,这种撇除集团“最终责任人”,并且与参与者各自承担责任的组织架构,颇有一些类似于“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劳合社可以说是传统金融组织里的DAO。
在劳合社市场里,投保人(亦即保险客户,policyholder)向劳合社提出保单需求,投保人会通过保险经纪人发出该项需求,再由获得授权的承保人(Coverholders)承接后将业务转交给核保人,核保人会对风险进行定价和核保。
一旦某个核保人对特定的保单风险做出了承保决定,那么其所在的管理代理公司背后的辛迪加就会承接保单风险。
二、数字货币市场的“劳合社”
Nayms,从它的起名,不难猜测它是希望建立类似于劳合社Lloyds这样的市场,但不同的是,它的主要业务是开拓数字货币市场的保险。
正如Nayms官网所介绍,Nayms是一个提供去中心化的保单市场,它主要利用以太坊智能合约功能,创建出智慧型的数字合约(保单合约),然后它会对这些保单合约涉及的投保、承保、交易、索赔和结算方式进行规管。
具体来说,Nayms会设计出不同的数字货币保单,交给保险经纪人进行分派销售。后者会将保单里的风险按不同的层级,卖给那些愿意承接对应层级的保单风险的买方(这些买方是实际上的承保人,现实中则主要是一些数字货币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承保人需要根据不同层级的保单要求,以自身能力提供相应数量的数字货币抵押品,才能接到相应的保单,并赚取数字合约上的收益(保费)。
三、业务逻辑分析
这个背后的逻辑大概可以理解为:投保人需要为自己手上的一批数字货币购买保险,投保人愿意支付部分数字货币作为保费,换取在某个时间内这批数字货币的安全。
投保人通过保险中介在Nayms市场上发出投保请求,Nayms市场会将这一批数字货币保险分成不同的层级保单,分发给网络社区。
在Nayms的社区内,会有一批符合资质的保单承保人(持有大量数字货币的机构投资者),他们愿意提供数字货币作为抵押物,来承接保单里对应数量的数字货币,一旦承保期间,出现投保人的数字货币被盗的情况,产生需要理赔的情况时,智能合约平台Nayms会根据合约的安排,自动把承保人提供的抵押物划转给投保人。
但是如果合约到期后,没有理赔情况出现,保单的承保人则可以获得相应层级的那部分数字货币,作为保费收益。
对于承保人来说,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用自己手上的一部分数字货币做抵押,寻求保费收益。
Nayms的主要作用是将数字货币的保单分拆成不同的层级,每个层级都有一定的数量,并且会对应不同的收益,而承保人则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与收益偏好,决定“投资”哪一个层级的保单风险。
打个比方,投保人可能投保了100个比特币,分散在不同的数字钱包中。在做足安全防范的情况下,出现10个比特币被盗取和出现20个比特币被盗取的概率是不同的;显然出现1-10个比特币损失的概率要大于11-20个,因此需要对应不同的保费收益。
通过撮合风险的卖方(投保人)和风险的买方(承保人,机构投资者)——保单的经纪人会力促这两方之间达成平衡——作为市场服务商的Nayms相当于为数字货币的保单提供了一个具有流动性的资本市场。
四、劳合社模式对数字货币保险市场的意义
从上述业务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Nayms的数字货币保单交易平台,数字货币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比特币(BTC)或以太坊(ETH)等加密货币来承保BTC和ETH的保单,从而实现多赢的目的。
(一)承保责任配对
首先,由于采用的是有限理赔,因此投保人的资产与承保人的负债实际上是可以相互匹配的。
(二)无跨币种汇兑风险
其次,由于是利用相同的数字货币作为赔付手段,因此天然地消除了数字货币和法币或是其他数字货币之间的汇率兑换风险。
(三)DeFi与虚拟资产保险的创新结合
最后,这种DeFi模式可以盘活机构投资者手中的数字货币,并提供一定的数字货币收益。
(四)促进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发展
这种业务模式对于促进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发展颇具意义。例如香港正在研究,要对所有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及虚拟资产管理等采取发牌规管制度。而香港证监会一个重要的发牌条件便是要求这些交易平台必须为经手的客户数字货币提供可靠的托管,并且需要提供相应的保险安排。
现阶段,传统保险公司提供的保费非常高。但是Aon与Nayms的合作为业界提供了一个吸引更多承保人、从而降低保费成本的新模式。如果这个业务模式可以普及,则数字货币保险业务的保费成本有望大大降低,最终也将促进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发展。
传统资管公司对加密货币态度谨慎
人们不难发现,在目前的比特币ETF或是其他各类数字货币资管产品的发行人名单中,鲜有传统资管公司出现。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对虚拟资产的管理仍然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造成这种谨慎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毕竟加密货币仍然存在合规性的问题。加密货币的特性决定了它是非主权“货币”(存在认受性问题)、去中心化(也意味着缺少监管)、具匿名特征(难以进行KYC、AML&ATF)的资产,但全球资管行业近年来却是越来越讲究反洗钱(AML)、反恐融资安全(ATF),而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完成对客户的KYC审查,才能接受客户的资产。
此外欧盟、美国和中国均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客户的税务身份的审查力度,不论是欧盟中国共同遵守的CRS,还是美国推行的FATCA,均是力求让国民的税款回流国内。这些都从客观上造成了各主要经济体不断收紧对加密货币的交易监管,这种政策收紧会传导至传统的资管公司,使得他们不论在产品设计、产品发行和客户选择方面,都必须慎而又慎。
第二个原因是传统的资管公司主要投资人对于加密货币能否真正作为财富管理工具,仍然抱有怀疑态度。比如我们看到,股神巴菲特迄今也没有对比特币表示出任何好感。他在2022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上被问及对比特币的看法时说,比特币不是一项生产性资产,不会产生任何有形资产。尽管公众对加密货币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但他仍不会购买它。
“如果你告诉我你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比特币,而你想以25美元的价格全部卖给我,我不会接受,因为我要用它做什么?无论如何我都得把它卖回给你。它(比特币)不能完成任何事情……”巴菲特说。
这是个很好的案子,说明传统投资者对于比特币(以及其他虚拟资产)如何估值感到困惑,特别是价值投资者,他们需要有价值依托,才能为一件投资品进行定价。
但是传统资管公司也不是对于比特币业务毫不动心。一个有趣的案例是来自摩根大通,它在2021年3月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一款特殊的约一年期挂钩票据(Linked-Note,部分交易员亦称之为“挂钩债券”)产品,允许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个1年期左右的挂钩产品,追踪11只股票的表现,而这11只股票的价格,又与加密货币特别是当时大热的比特币息息相关。
翻查摩根大通提交的这个产品,会发现这11只股票要么是大量拥有加密货币的上市公司,要么是经营与加密货币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例如摩根大通分配20%的权重给微策略软体公司 (NASDAQ:MSTR),有18%配置在 Square Inc (NYSE:SQ) —— 两家均是在比特币方面有大量投资的科技公司。这11家公司如单如下:
公司名称 | 代码 | 权重(%) | |
1 | 微策略软件公司 | MSTR | 20 |
2 | Square Inc | SQ | 18 |
3 | Riot区块链公司 | RIOT | 15 |
4 | 芯片制造商英伟达 | NVDA | 15 |
5 | 贝宝(PayPal Holdings, Inc.) | PYPL | 10 |
6 | 超微半导体(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 AMD | 5 |
7 | 台积电 | TSM | 5 |
8 | 洲际交易所集团 | ICE | 4 |
9 |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 CME | 4 |
10 | Overstock.com, Inc. | OSTK | 2 |
11 | Silvergate Capital Corporation, | SI | 2 |
资料来源:美国证监会网站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0001665650/000121390021014247/s131027_424b2.htm)
摩根大通这个产品名为“摩根大通加密货币风险敞口篮”(JPMorgan’s Cryptocurrency Exposure Basket)。主要意思指的是,它并不是直接持有加密货币,而是与加密货币相关的风险敞口(在这里就是股票了)。买入这个篮子的投资者,到期时会收到持有期期间的底层股票资产的回报,但需要扣除票据的篮子损耗费用(Basket Deduction)。
简单来说,摩根大通看中了某些加密货币投资者的另类投资需求,因此创设了这个产品,但它自己又不想要拥有持仓风险,所以整个组合的回报/亏损都是由全部由投资人承担,作为发行人,它只是收取“损耗费”。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说明虚拟资产如何正逐步渗透入传统资管行业。像摩根大通这样的传统机构,自身并不愿意持有虚拟资产头寸,但并不妨碍他们为客户提供这种服务——因此,未来虚拟资管产品能否吸引更多传统资管公司,还要看那些对虚拟资产有需求的客户,他们的需求究竟是有多强劲。
第三个原因是传统的资管公司未必有合资质的人才来主打虚拟资产投资业务。比如在香港,要获得虚拟资产管理业务资质,必须向香港证监会进行额外申请。公司的两位主要负责人必须要有虚拟资产领域的知识,或是要有这方面的从业经验。而截至本文发稿,就笔者所知,香港市场上获得虚拟资产管理方面资质的资管公司也仅两家。当然,不排除本文刊出后还有更多的资管公司获此牌照,但是总体来说,相对于传统资管公司数量,仍然是相当少量。
从传统资管公司谨慎参与虚拟资产管理的现状,再结合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监管机构对于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日益严格的合规要求,笔者认为,虚拟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将会是逐步进行,不可急于求成,但是虚拟资产管理的上升趋势已经出现,不会出现倒退。
比特币期货ETF的重重风险
毫无疑问,SEC批核出比特币期货ETF,是全球虚拟资产向受规管投资领域“迈出的一大步”,意味着虚拟资产与传统金融资产间的界限正在被打破——从这点来说,美国SEC在全球发达经济体中开创了一个监管先河,相信这也是全球币圈沸腾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BTC期货ETF本身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一、比特币期货ETF的风险构成
首先是作为合成ETF底层资产所涉及的金融衍生品(在这里是比特币现金结算的期货合约)风险,其次是ETF本身的风险,再次是其底层参考资产的比特币本身的风险。
从比特币期货风险来看,具体来说,这些比特币期货ETF至少涉及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追踪误差、折溢价买卖三大传统ETF的风险(详细分析可见《比特币期货进入芝商所:网络游子开始登堂入室》一节)。
从ETF产品本身的风险来看,主要来自追踪误差,即这种产品的价格不可能等于它所对标的比特币价格,中间一定会有偏离。此外还有ETF产品常见的净值偏离风险(溢价率或折价率)、流动性风险。
二、典型ETF产品的风险
(一)ETF追踪误差风险
众多比特币期货ETF的目的是追踪比特币的价格表现,但它们所持有的底层资产不是比特币,而是比特币期货合约。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比特币期货合约ETF的价格和它直接持仓组合里的比特币期货合约价格本身就会有误差——因为根据招股书,ETF的投资组合并非100%由比特币期货合约组成,还有部分货币市场投资工具,而且,考虑到基金经理采用的投资工具、组合策略以及税费安排,加上整个基金经理的管理成本等,这个ETF的价格从理论上来说会与底层比特币价格出现内在偏离。
(二)折溢价风险
比特币ETF的折溢价风险也值得一提。当ETF受到热捧时,它的二级市场价格会高于ETF内在价值(因为供求关系)。例如在SEC批核的比特币ETF较少时,可能投资者会追捧此类产品,但一旦SEC或其他发达经济体批核出更多的此类产品,其溢价率可能会下调甚至逆转为折价率。不论哪一种,都意味着投资者“眼见不为实”。
(三)ETF严重依赖流动性供应商
ETF产品通常需要依赖特别的ETF产品做市商提供流动性(在香港,这类做市商也叫ETF的“参与券商”,Authorized Participants),做市商提供的交易成本、做市手段及风险对冲机制都会影响到ETF的内在价值,导致折价率的上升。
根据BTF的招股书,这个ETF基金由Valkyrie公司担任投资顾问,基金会在开曼设置一家全资子公司,通过这个子公司去购买比特币期货合约。开曼子公司和ETF将拥有相同的投资顾问和投资目标,子公司也将遵循与ETF相同的投资政策及限制。
如果大家翻阅ProShares首发BITO招股书,会发现内容和BTF极为类似,也是由ETF发行方通过开曼群岛的子公司去购买CME交易所的比特币现金结算期货ETF合约,以模拟跟踪比特币的价格表现。
设置离岸子公司并非没有成本,这些也会计入ETF的成本中,从而影响ETF的内在价值,都是投资者最终需要买单的。
三、虚拟资产ETF的风险
除了上述传统ETF都具备的风险,作为虚拟货币的ETF,BITO和BFT还有两个非常特别的风险:
(一)ETF、期货与比特币交易时段均不吻合
对于这些比特币ETF来说,其对标的底层资产是比特币,比特币是全球7X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但ETF只是持有比特币期货合约,这些期货合约并非全天候交易,因此价格会有滞后。
再进一步,ETF本身又是在美国的交易所交易,有固定的交易时间,这些交易时间和期货合约的交易时间也并不重叠——如果在交易所收市的时候,比特币或是比特币期货价格出现巨大波动,则在交易所开市时,比特币ETF价格将出现巨大市场波动风险。
(二)数字货币平台风险与合规问题
数字货币交易及平台合规的风险一直是数字货币ETF面临的头号难题。比特币期货和石油、黄金贵金属等其他商品期货合同不一样,迄今为止,各国政府对于比特币的定位还没有取得一致。美国CFTC认为比特币属于商品类别,因此允许成为期货交易品种,但在全球其他地区,比特币的地位仍然尴尬,不仅没有比特币期货交易,甚至参与比特币挖矿或是交易都有可能涉嫌违反。
CME规定其比特币期货合约的参考汇率是根据全球各主要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加权平均价格进行厘定。然而,这些交易平台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当地的政策或是市场的变化,导致其合规性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远在美国CME挂牌的比特币期货合约,其报价会受到重大影响。
对于交易比特币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目前全球各个市场的取态也不一样。例如在中国香港,所有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均需要获得香港证监会的发牌管理,但在东南亚地区,监管则松得多。
在全球其他地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审核和合规要求也是良莠不齐,甚至不排除这些交易平台被黑客控制或是偷盗的情况,这都给交易平台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并进而影响到比特币的价格。
(三)比特币价格有可能被干扰
有不少原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比特币的交易价格。尽管目前来看,比特币价格被操纵的可能性很低,但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有人控制比特币网的超过50%的算力,就有可能篡改比特币的区块链信息,届时不仅比特币价格受到冲击,连比特币资产的安全性也会受到挑战。
另一方面,正如BITO在其招股书中所述,目前被挖出来的比特币储存分布极不均匀,少量的大机构手中却累积了大量的比特币,并且还在进一步增持购买中。以灰度基金为例,它一度收购了全球新挖比特币近80%的数量,这种畸形的分布情况,不排除有影响到比特币的市场价格的可能性,并带来较大的风险。
没有比特币的比特币ETF:向监管妥协的结果
BITO和BTF先后在美国上市时,在币圈引发巨大的兴奋,认为这是美国监管层对以比特币为首的虚拟资产的全面解禁信号。但实际上,不论是BITO还是BTF,都不是现货比特币ETF,而是比特币期货合约ETF——简单来说,这两只ETF根本不持有比特币。
那么,为什么资管公司还要设计这样的产品?
原因之一:借助合成型ETF寻求监管部门接纳
ETF被称为交易所买卖基金,可以说是另类投资产品中最接近散户的品种。通常这类基金又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实物型的ETF(多为传统类型ETF),一类是合成ETF。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是否真正持有底层的资产。
比如香港投资者熟悉的盈富基金(02800.HK)就是一只实物型的ETF,这只ETF基金的基金经理需要根据基金所追踪的指数(在这里是恒生指数)来购买资产(即恒指成分股)。因为要复制恒指表现,所以盈富基金的基金经理实际上是“被动”地投资在所有的恒指成分股上,他们的业绩表现优劣与否,则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及时准确地跟住恒指的表现,实现完美复制恒指表现的效果。
与实物型ETF相对应的是合成型的ETF,这种ETF不会直接购买底层所跟踪的实物资产。比如有一些追踪原油油价表现的合成ETF,实际上是买入一系列的石油期货合约,而并非真正地去购买实物原油。总之,合成型的ETF基金并不投资底层的实物,只是通过金融衍生品“复制”相关底层跟踪资产的表现。
翻阅Valkyrie及ProShares的ETF招股书,不难发现两家公司提交的ETF均为合成型的ETF。
原因很简单:迄今为止,美国监管部门尚未批核实物比特币期货合约。灰度公司甚至为此和SEC大打出手,并且在灰度官网上制作了专门的网页,以便公布它们向美国证监会发出诉讼的内容,并介绍最新进展。
灰度财大气粗,能聘得起美国前司法部长助阵,向SEC发起进攻。其他资管公司如Valkyrie及ProShares,属于市场后进者,手上的比特币资源少,只能先向监管低头,推出合成期的比特币ETF基金。
原因之二:合成型ETF适合比特币投资者
资管公司推出合成型ETF还有一个颇现实的原因,大部分比特币的投资者实际上并不一定需要真正持有比特币。
对于底层资产的这些期货合约,BTF在招股书中有规定,必须是要在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注册认可的交易所上交易,而且是“以现金交割”的比特币期货。招股书进一步明确,该ETF接受的交易所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发行的比特币期货合约。所以,BTF作为一只基金,它底层的资产是“以现金交割的比特币期货合约”——这种期货合约并不赋予期货持有人取得实际的对标资产(比特币)的权力。
期货是传统金融资产,通常可以采用“实物交割”和“现金交割”两种方式,前者是在到期的时候,期货持有人可以要求交易对手实际“交货”,令期货持有人获得实际的底层资产(例如石油、黄金或是比特币)。
而“现金交割”期货合约也称为“以现金结算”的期货合约,这种期货合约在到期时,只允许进行现金结算,不设实物交割安排。如果某月比特币期货合约的对照参考资产(比如比特币)的现货市场价格超过了该月期货合约价格,这张期货合约的卖方则需要向持有期货合约的买方支付溢价(现货市场价-期货合约价)。这种情况下,期货合约的买方相当于是以合约上的偏低的价格,买入了合约结算日那天较高实际价格的比特币,所以期货合约的卖方亏钱。
对于类似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资产,本身就没有“实物”,因此根本谈不上实物交割,采用“现金结算”的期货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要交割比特币的话,需要针对大量的“钱包”地址信息进行交换——即便是CME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劲技术后台的商品期货交易所,要实现对比特币的交割和清算安排,不论是在合规性方面,还是在底层技术和安全性方面,都很难说能在满足所有监管标准之下,还能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让客户满意。
从另类投资的角度,交易比特币期货的人,往往也只是想通过买卖期货合约获得比特币的价格交易机会,而不是想长期持有比特币——因此现金结算的比特币期货合伙足以满足这部分需求。
总的来看,ProShares及Valkyrie的比特币策略ETF既符合时任SEC主席Gary Gensler更愿意批准比特币期货合约ETF的态度,也满足了那些非极客世界的比特币投资客的财富管理需求,因此首当其冲地出现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