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奇点财经综合媒体报道。2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2024至2025财政年度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从2月28日起,所有住宅物业交易都不再需要支付额外的印花税,包括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政府认为,当前的经济和市场情况下,这些措施已经不再必要。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也将在稍后时间公布具体的细节。
港媒报道称,撤销这些管理措施是因为市场状况的改变,包括房价变化、交易量、未来房屋供应、经济情况等因素。目前尚未对这一决定对政府税收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但过去3年,这些措施每年平均带来的税款约为94亿港元。
在香港,不动产转让、不动产出租及股票买卖需缴纳印花税。印花税条例规定一些文件必须向香港税务局交付印花税,否则文件在香港不具法律效力,例如在法律诉讼时法庭不会受理。而且迟交印花税款必需事前经批准,否则将被重罚。
印花税是历史最悠久的税种之一,起源于17世纪。1866年,香港也引入了印花税制度。自1956年起,香港税务局负责行相关法规,包括1911年通过的《印花税管理条例》,以及1921年通过的《印花条例》。1978年9月,征税类别从55类减少到13类;1981年5月,《印花税管理例》和《印花条例》合并为《印花税条例》,征税类别再次减少至4类。从1992年1月31日起,香港住宅物业的买卖合同也需缴纳印花税。
随着时代的进步,印花税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六十年间,使用的印花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印花税采用的是黏贴印花的方式,即将印花贴在文件上并加盖金属印章。印花税署曾经使用过添加票据或成交单据的方式来修改已贴好的印花。后来,为了减少浪费,印花税署开始使用印章在文件上直接盖印花。2004年8月2日,香港引入了电子印花服务,使客户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对文件进行印花,无需将文件提交给税务局。这些变化反映了印花税在香港的演变和应用的不断改进。
香港人将印花税称为“辣招”,在香港,房地产市场一直都非常活跃,并且房价水平相对较高。政府为了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减少炒作和投机行为,会通过征收高额的印花税来抑制房地产交易。由于印花税增加了购房成本,人们普遍认为印花税是政府用来“辣手打击”房地产市场的一种手段(辣的意思是“辣手”或“强硬”),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购房者的经济负担。
好消息是,近年来相关数据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过去短期内将房产买卖的情况显著减少;外国公司或非本地实体购买香港的住宅物业的情况并没有明显增加,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大多数涉及香港本地永久性居民的房地产交易中,购买者在购买时并不同时拥有其他香港的住宅物业,这些都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中某些之前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事实上,从 2023年10月25日开始,港府就已经开始逐步调整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例如将额外印花税的适用年期由3年缩短至2年、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的税率减半,以及为外来人才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安排。
其中,“先免后征”安排深受欢迎。“先免后征”是指政府暂时豁免某项税收或费用,并在一定时期后重新实施该税收或费用。这项政策实施以来已审批超500起相关申请,具体而言,从2023年10月的2100宗增加到2024年1月的3500宗,但仍远低于2023年上半年每月平均4370宗的水平。这表明尽管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市场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报道称,港府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并认为撤销管理措施并不是“灵丹妙药”,不会设定具体的关键绩效指标或目标来决定何时重新实施这些措施。因此,如果市场再次出现火爆的投机风潮并且社会需求增加,港府可能会重新实施这些措施的可能性。
另外,考虑到部分行业和市民仍面临经济压力,港府将推出几项减免政策,包括首季度减免住宅物业差餉,每户上限为1,000港元,预计涉及308万个住宅物业,政府收入将减少26亿港元;首季度减免非住宅物业差餉,每户上限为1,000港元,预计涉及43万个非住宅物业,政府收入将减少3.7亿港元;百分之百减免2023/24财政年度的薪俸税和个人所得税,上限为每人3,000港元,预计全港206万纳税人将受益,政府收入将减少51亿港元;百分之百减免2023/24财政年度的利得税,上限为每户3,000港元,预计全港16万家企业将受益,政府收入将减少4.3亿港元;向符合条件的领取社会保障金的个人发放金额相当于半个月的综援标准金额,涉及额外支出约30亿港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