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的数字货币行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如今,不管是市场对数字货币的接受度,还是法律法规的定义或币种的演变等都与过去几年截然不同。同时,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定位也因为市场动向而不停地改变。
一、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无监管”时代的发展
香港地区最初的本土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可以追溯至2012年。当时,交易平台主要是提供主流币的交易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监管机构对其的关注度也相对较低,直到2014年才首次在立法会的会议中对其进行讨论。
之后,随着比特币等主流币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欢迎,数字货币才被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5年的新闻稿中以提醒投资人的形式提及。这也是香港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第一次确认比特币“并非法定货币,而是于虚拟世界创造的‘商品’”,同时大致确定了数字货币未来几年的业界走势。
随着首次代币发行(ICO)的崛起,香港市场出现大量非主流币,而交易平台这几年也以收取上币费的模式获得了很可观的利润。这也确立了交易平台必须先从代币发行方收到由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以确认其发行的代币不是证券(并争论只是虚拟商品)的标准化市场模式。
该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HKSFC的认同。HKSFC于2017年发布了声明,称“留意到,香港及其他地方有愈来愈多首次代币发行”,而“当中所发售或销售的数码代币可能属于《证券及期货条例》所界定的‘证券’,并受到香港证券法例的规管”,同时警告业界“就该类数码代币提供交易服务或提供意见,或者管理或推广投资数字代币的基金,均可能构成‘受规管活动’”。HKSFC指出:“从事受规管活动的人士或机构,不论是否位处香港,只要其业务活动是以香港公众为对象,便须获证监会发牌或向证监会注册。”尽管HKSFC表示了“留意”,并提出从事受规管活动的机构必须持牌的要求,但由于代币发行难以被明确认定为“证券”,因此此类首次代币发行并没有被HKSFC的声明吓退。
2016-2018年,香港市场仍然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代币。HKSFC在2018年首次公开采取监管行动,对7家位于香港地区或与香港有联系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发出警告,之后叫停了一个首次代币发行项目。
基于各种理由,在2018年,首次代币发行的市场开始逐渐回落,业界开始出现名为反向ico(reverseICO)的做法,并由一些有实业的公司进行发币融资。此举包括了很多交易平台,它们争先恐后地推出自己的平台币,以吸引投资人在其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并维持交易平台的交易量,这也成了当时业界口中的交易平台战争。但这并没能阻止熊市的到来,为了保值,市场也慢慢推出不同的稳定币,以作为投资者们风险对冲的工具之一。
发表回复